简介:
徐辉碧,88岁,中国硒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2年开始在华中工学院任教。1983-198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授,兼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3年调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70岁退休后在生科院返聘工作到80岁。
在同学们眼里,她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在同事眼中,她是敬业忘我的好伙伴;在丈夫眼中,她是执着追求事业的同行者。然而,她还有一个更为朴素的身份——共产党员。
坚定道路自信,以初心赴使命
——徐辉碧老师访谈录
1953年,还在北京装甲兵政治部担任文化教员,年仅20岁的徐辉碧因表现优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经了68年的时代变迁,徐辉碧也已从一个曾荣获三等功,将硒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引入国内的学术骨干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园的退休教授。然而,这位88岁的老党员在说起党和国家的奋进历程时,依旧目光坚毅,满含深情。
皓首穷经,心净踊跃
尽管已退休多年,徐辉碧老师依然坚持着阅读和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她从不落下。说起最近的学习体会,徐老师拿出两页“笔记”与我分享,上头的标题是“坚定道路自信,继续前进”。
为什么要谈道路自信?徐老师从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的一段讲话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在徐老师心里,“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是对国家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回顾从前的人生历程,她也正是带着极其坚定的道路自信,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朱九思校长参会回校后,党委决定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力求缩小和发达国家科研水平的差距。1979年,时任副教授的徐辉碧,幸运地被选为当年五位赴美国访问学者中的一员。
去美国学什么?徐辉碧考虑再三,选择了生物无机化学这个当时国内几乎空白的边缘学科。面对陌生的领域和语言不通的压力,她只认定:“要学,就要学国内没有的、国内需要的。”于是,她争分夺秒地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起早贪黑练习英语。1979年,徐辉碧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系,在世界知名生物无机化学家G. N. Schrauzer教授实验室做研究工作。
回忆这段历程,徐老师微笑道:“在美国的两年,我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我是来学知识学技术的,只恨不得学多一点,再多一点,把这里的知识一麻袋一麻袋地装回去。”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徐老师明确了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概况,取得了可喜的实验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前沿的研究方向。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这就是我出国访学的信念。”徐老师谈到,“我是为了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成后立即回来建设祖国。再没有思考别的,是因为我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就是道路自信。”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回国前,徐辉碧思考着如何将一个更有生命力、更有理论和应用意义的研究方向带回祖国。“了解到Schrauzer教授发现了硒与癌的负相关关系,研制出的防癌营养品也已投入市场,我很激动。抗癌,是能够惠及人民、造福社会的研究!”于是,徐辉碧带着访学的收获和满腔的热忱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与硒生物无机化学的不解之缘。
对硒酵母的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硒酵母。这对化学出身的人来说,是陌生的。美国的硒酵母是Schrauzer教授团队研制成功的,受到专利保护,徐辉碧的研究团队只能白手起家。“微生物发酵我们是外行,就去华中农学院请教;学校没有灭菌实验室,我们就自己设计、安装......”1983年,我国第一个硒酵母在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实验室诞生了,在湖北省科委的主持下,通过了全国专家的评审。硒酵母的研制成功为厂家申报我国唯一一个硒酵母药物提供了技术基础。
“国家需要、创新意识、辩证思维、坚持不懈”,这是徐老师总结出的人生箴言。她也秉承着这“四句真言”,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奉献社会的有机融合。光阴荏苒,天道酬勤。历经30余年的深耕,如今这一研究方向已培养了近20位博士、60位硕士,不复当初“一穷二白”的模样。
初心不改,薪火相传
徐老师于1962年到华中大任教,喻家山的郁郁森林见证了她五十多年充实的任教时光。今年,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陈春英研究员获评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作为陈春英的硕士、博士导师,徐老师很为她高兴。这位温文尔雅、研究成果丰硕的中国纳米科技领军女杰与许多学生一样,尽管毕业后离开了武汉,依然与徐老师保持着长期联系。
陈春英在给徐老师八十岁生日时的贺信中写道:“恩师教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科学。您的言传身教,您对教育和科学的热爱和投入,您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事业中,这一切我深深为您折服,您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字里行间,尽是孺慕之情。
三十八载春风化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怀揣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这样的愿望,徐辉碧老师踏出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风景。华中大的满园芳菲,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徐辉碧老师心潮澎湃,感触良多。“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为国家发展扛着重担走过来的。如今,国家建设的担子落在你们年轻一代的肩上。”徐老师深切地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寄托。“希望你们通过党史学习,温故知新,加强本领,早日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初心赴使命,以热血写春秋。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徐辉碧始终坚定立场,用漫漫年华书写了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壮丽诗篇。过去,在峥嵘岁月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之信念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带领着群众实干、苦干,才有了富强安康的现在。今后,在复兴路上,中国梦亦将引领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前行!
通讯员:刘赵昊旻、钱馨怡
附采访照片如下:
徐老师谈访学经历
与杨叔子院士、徐辉碧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