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破窗理论”于公德长征意义下的思考

    作者:  发布:2014-11-10 13:38:59  点击量: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关于破窗理论,不能不引起一些思考——
    是公众的麻木不仁导致了连环破坏的发生,还是人性本恶?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切入?是从细节入手着眼整体提高,还是以整体素质为长线全面推进?
    其实,破窗的问题,正是我们尚未发掘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其所最为欠缺,也最为忽略的部分,就是对社会公德的塑造和培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物质文明都在飞速进步,但与此相不协调的,依然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旨在解决我国人民的根本矛盾,将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作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后盾。
    但是,正如破窗理论所述,社会公德对公民的基本素质,有着长远而必要的要求。人性如果本恶,那么就需要去不断教化不断感知,使其上进;如果人性麻木不仁,就要用一系列行动去唤醒那些曾经的良知,培养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辱观。
    我们,作为享有天之骄子之誉的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面对“破窗理论”,应当如何去做?如何在保证自己公德的同时唤醒社会的公德?
    上课接听手机,食堂里打饭拿菜不排队,公交车上不投足额货币,随意往外扔小垃圾,云云总总,都体现了校园环境里不被大家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的细节缺失性。这些小小的破窗,看似无伤大雅,但由于“破窗效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创建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毕竟,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新生力量,如果公德教育在这一环节上没有把细节把握好落实到,就会对公德传播层面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开展公德教育,作为载体的我们——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积极感化社会,以自我完善的光辉形象去告诉大家——这样做,才能体现公德,才是一个民族应有的素质!同时,开展一系列针对不文明行为的宣战活动,帮助公民摈弃陋习,知可为,也要知其不可为!另外,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更有义务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走进社会,走进基层,发挥知识的力量,让公德之花,遍地绽放!
    破窗,固然不可避免。重要的是,我们在修窗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不让破坏重演。
    公德长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责任以行。